《你不是在當主管,你在當你自己》為什麽釐清動機是成為領導者最重要的第一步?
發現有些領導者沒有辦法讓他們的機構變得更健康,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,他們在潛意識裡不願意去做那些困難的工作,也不願意去面對各種能讓機構更健康的挑戰,前述的這類不情願,源自於成為領導人所帶有的缺陷甚至危險的動機。

NG 領導者
你是否也曾經歷過?領導者交代的事項不夠明確,模糊的目標和完成日期;領導者避免處理同事嚴重的陋習,刺鼻的香水味,低俗的黃色笑話;領導者主持冗長沈悶的會議,東拼西湊的會議紀錄,模糊不定的會議結果。我也曾經歷過,但要如何避免成為這種 NG 領導者呢?
此書寓言故事較冗長,主要是在描寫一個績效較差的執行長,找不到輸給同手的癥結點。主角得到的援助與自身的認知相去甚遠,所以他吝嗇的接受競爭對手的大方,他的認知與心境也隨著故事篇章的起起落落。主角的心境,從面對困境的茫然,到接收競爭對手善意的尷尬;從咬牙切齒的倔強,到自嘆不如的坦然。到底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呢?
錯誤的動機
沒有一個領導者是純粹的以獎賞為中心或以責任為中心。我們都為了做對的事,不時掙扎、奮鬥。但上述兩種動機總會有一個比較突出,而那個脫穎而出的動機,就會對一個領導者以及他所服務的機構能否成功,造成重要的影響。
作者提到驅動人們成為領導者的動機有兩個:以責任驅動,相信成為領導者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,讓自己服務的機關或被領導的下屬成為更好的存在;以獎賞驅動,相信成為領導者是因為可以得到更高的獎金、更多的權利,可以更自由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。
我也發現有些領導者沒有辦法讓他們的機構變得更健康,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,他們在潛意識裡不願意去做那些困難的工作,也不願意去面對各種能讓機構更健康的挑戰,前述的這類不情願,源自於成為領導人所帶有的缺陷甚至危險的動機。
5 種不作為
錯誤的動機會帶來錯誤的行為,這些行為會造成哪些管理上的真空呢?書中提到的 5 種不作為是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者最常犯的錯誤,作者將這 5 種不作為添上精闢的註解和犀利的反問,打造一面可審視主管角色的照妖鏡,它可輕易照映出主管的敷衍、忽視、不作為,希望我能三不五時的把持著它,並避免成為我心目中的 NG 主管。
我各節錄一個我認為相對重要的提問。
- 發展領導團隊:你認為花時間讓你的團隊成員之間發展出人際間的互動能量,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是浪費時間嗎?
- 管理下屬:你是否會用「不希望管得太多」來合理化自己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?
- 直言不諱:你是否寧願學習與行為欠當的人共處,也不願跟他就其行為進行可能會引起尷尬或情緒化的討論?
- 開好團隊會議:你是否會抱怨自己主持的會議既無聊又無效率,而且每次都希望早早結束?
- 反覆的跟職員溝通:你是否討厭自己必須不斷重複,同時經常抱怨下屬根本不注意聽?
你看完後是否和我一樣心中警鈴大響?作者也精闢提出多數入規避直言不諱的根本理由,我這地方做的特別不好理由也恰如作者所言。
大多數人傾向於規避直言不諱的根本理由:那樣做會導致彼此之間產生尷尬和瞥扭。這是因為你直言不諱的對象,通常都是你所認識、跟你年齡相仿而且都各具才能的人。
有些領導者沒有辦法讓他們的機構變得更健康,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,他們在潛意識裡不願意去做那些困難的工作,也不願意去面對各種能讓機構更健康的挑戰,前述的這類不情願,源自於成為領導人所帶有的缺陷甚至危險的動機。
一個公司高層所會忍受的事,通常都會是其他人行事的天花板,也就是說他們只會更不在乎並且做得更差。
學管理的第一步是「釐清欲成為管理者的動機為何」
回到文章開頭的故事,為何主角成為領導者的動機鬆動了?主角將自身的任務列出並評分其享受性及重要性,才發現跟競爭對手大相逕庭;被公司的主管說:「除非公司大禍臨頭,否則主角都袖手旁觀」;在會議上被競爭對手說:「我們今天所談到的所有責任和行動,都只是我們成為一位領導者的動機在起作用。我們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來談我們應該『做什麼』,但如果我們根本不了解『為什麼』要領導別人,這些就都會變得沒有意義」。這時候主角才意識到成為執行長是要「去做」而非「擁有」,有時候我們喜歡的不一定是公司需要的,我想正確的動機會產生正確的行為,正確的行為會產生正確的結果。所以我認為學管理的第一步是「釐清欲成為管理者的動機為何」。